400-996-1215

    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    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心理热评

    南昌心理咨询 | “特种兵”式旅游的年轻人,终于把假期也过出了“班味”

    2023-12-28591次阅读

    转眼元旦假期就要到了,车票机票一票难求,高速公路处处堵车,大家还有出行的计划吗?

    最近,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——「特种兵式旅游」。它指的是人们利用短暂的周末或节假日等时间外出旅行,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玩尽可能多的景点,然后在下一个工作日到来前回家。

    例如,每天睡3小时,走8万步,逛3个省,打卡10个景点……这种旅游方式的核心就是:时间短、看得多、花得少,上车睡觉,下车狂飙,主打就是一个“去过”!

    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发现更多好风景的机会,出行方式也更加便捷,但你会发现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旅游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。

    去别人去过的地方,吃别人吃过的东西,网红店扎堆排队,而排名靠后一点的店几乎无人问津,好像我们都陷入了一种“同义重复”

    当旅游变成一种高强度的打卡和收集,探索欲和惊喜感就渐渐消失了。这样的旅游,还能为我们带来放松和治愈的感觉吗?

     

    1.用上班的心态旅游,其实是一种“无效休息”

    心理学上的“休息”,指的是一种既没有激动,也没有不安的静息状态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身体的神经唤醒水平和能量消耗都比较少,因而会获得一种平静的愉悦感。

    但对于 “旅行特种兵”而言,旅游似乎与休息沾不上关系,这种不眠不休吃喝玩乐的状态,更像是一场关乎体能的考验。

    工作日在办公室拷问灵魂,周末就去景区折磨身体,人们用身体的煎熬换来一次精神的狂欢。毕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留出的个人时间实在太宝贵,不玩回本怎么值得?

  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,当我们把旅游当成一场时间和效率的较量时,其实就把工作中的KPI、考试中的满分标准,无意识地带到了假期中,让旅游成为了一种“无效休息”。

    在公司完不成KPI,考试考不到好成绩,老板或老师觉得你对不起Ta;在假期完不成KPI,你觉得对不起自己宝贵的时间。

    原本应该放松身心的假期,硬生生地成了“多多益善的内卷”——多去一个地方,就能多划掉一个打卡地;多拍点照片,就能多挑出点美图发朋友圈……

    我们走出校园,或逃离工作,本身是为了短暂地摆脱禁锢,最终却陷入了自己强加的、新的禁锢之中。

     

    2.从静止到暴走,其实是一种“报复性补偿”

    不管是学生和打工人,大家在前几年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中都压抑了太多的负面情绪,过去因新冠而不得成行的旅游念头,终于在今年得以满足。

    因此,“特种兵式旅游”的背后,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报复性补偿的心理。被搁置的出行计划和“迫不及待去旅游”的心情,在彻底放开之后被无限放大。

    很多人试图把过去几年的遗憾,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起来。正所谓“青春没有售价,硬座直达拉萨”,最好的青春时光,当然要在路上。

  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适度的“补偿”可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,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和空虚,带来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自我满足的体验。

    但如果“补偿”过度,则有可能导致身心过度疲劳,陷入新一轮的压力和焦虑当中,进而造成对身心无可挽回的危害。

    原本应该走走停停的旅行突然变成一场高强度的“拉练”,等到假期结束,不知道他们劳累的身体要花多久才能恢复,也不知道刚充实过的心灵何时又会变得空虚。

     

    3.及时行乐,但切莫过度透支

    对年轻人来说,一边是繁重的学业或工作压力,一边是大好河山和休闲时光,他们只能抓住难得的周末和小长假,紧锣密鼓地安排行程,力图将有限的假期时间用到极致,其实质还是对快节奏社会和有限假期的无可奈何。

    “特种兵式”的旅游方式,就成了一种经济、实惠、高效的选择,让人们得以迎接一场属于自我的狂欢。

    但及时行乐,不等于过度透支。

    “特种兵式旅游”的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,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决策,量力而行。

    如果身体无法跟上游玩的节奏,再美的风景都有可能因为疲惫和压力而变得索然无味。

    那么在旅途中,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?

    首先,出行前,我们可以做一个大概的行程规划,比如何时启(返)程、住什么酒店、去哪些地方等,给旅程留出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;

    其次,面对一些意外情况、困难和挑战,通过正念、深呼吸等放松技术来化解自己的情绪;

    最后,适当放下手机,给内心按下一个“暂停键”,活在当下,用感官去充分感受和体验旅途中的美好。

    假期还会再来,但身体只有一个。

     

    4.旅行的意义,是寻找生命的春光

    事实上,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,可能都被迫戴着面具生活。

    为了满足家庭的需要和期待,我们扮演着“女儿”、“儿子”、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的角色;

    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,我们做着自己或许喜欢、但也偶尔会感到倦怠的工作。

    太多时候,我们无法自由地做回自己。

    但在旅途中就不一样了,到一个陌生的地方,没人知道你是谁,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标签和面具,尽情地切换自己的身份和状态。

    一旦人松弛下来,就容易激发出“本我”。

    正如哲学家梭罗所说:“旅行的真谛,是带动你的灵魂,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。”

    不妨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,做一回想做但不敢做的自己吧。

    自体心理学提出,外在空间和心灵空间存在映射关系。

    当我们深陷在格子间中,内心变得单一、狭隘的时候,别忘了,我们并不是无路可退。

    试着找到一个宽敞、明亮的地方,把内心的情绪安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,用更大的视野去看待它,心境也会慢慢变得开阔。

    或许,不是旅行治愈了你,而是你在路上放过了自己。

    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