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    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    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青少年

    不准孩子玩手机,错在哪里?比“不准玩”更有用的是这三招!

    2023-09-04643次阅读

    相信这样的场景,家长们并不陌生。

     

    在学校的时候有老师看着,有学业任务的约束,孩子们不会有太多时间使用手机。

     

    等到放假了,老师管不着,家长管不住,学生自己又不懂得如何去管,手机就成了假期里对孩子的最大诱惑。

    对于孩子沉迷手机这件事,父母的做法不外乎以下三种:

     

    第一种,专制型:

     

    即父母说了算。父母说可以玩就玩,说别玩了就得上交手机。

     

    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。

     

    一方面,孩子容易对父母产生厌烦和怨恨心理,表现为对父母撒谎,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管控,就报复性地玩到天昏地暗;

     

    另一方面,什么事都是父母说了算,孩子没有发言权,就无法发展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,自律性也会比较差。

     

    第二种,说理型:

     

    即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。

     

    只是,家长们可能会发现,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,提出各种交换条件,还是无法说服孩子不玩手机。

     

    第三种,放纵型:

     

    即撒手让孩子去玩,不对孩子加以约束。

     

    这样的态度之下,孩子是觉得快乐了,但教育就失控了。

     

    如果完全不加以管理,孩子自身又没有足够的自制力,很容易导致成瘾行为。

    曾经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新闻:一位妈妈为了防止孩子假期太沉迷于网络,直接把孩子的平板电脑藏进了他的书包中。

     

    孩子妈妈信心满满地说:我相信他一整个假期都不可能找到平板电脑了!

     

    好笑之余,这个新闻也恰恰说明了:孩子一到放假,就玩昏了头,根本无法保持上学时的良好学习习惯。

     

    于是,很多家长说:孩子太小,没有自制力,我只能用规定迫使他自制!

     

    不知道家长朋友们知不知道,在心理学上,有个词叫做「禁果效应」。

     

    简单来说,就是“不禁不为,越禁越为”。

     

    单纯禁止一件事的发生,反而会让这件事变得更有吸引力,更受人关注。

     

    禁果效应的背后,正是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。

     

    所以,当我们强行把手机和孩子隔离开,严禁孩子玩手机时,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,还会激起孩子更多的好奇心,让他们的兴趣更高涨。

     

    越禁止,越好奇,越要玩!

     

   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:孩子们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,打从他们出生,就已经身处互联网时代。

     

    这就意味着,手机、平板、电脑等工具,对于孩子们而言,就像纸笔、剪刀一样,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物,他们早晚会接触到。

     

    即使在家中被禁止使用手机,凭孩子的世界之大,总有机会在父母管不到的地方接触到这些电子产品。

     

    与其严防死守,不如正视问题,思考管理方案。

    1.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

     

    一份可行的使用规则,要尽可能的清晰、具体、奖惩得当。

     

    例如,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手机,每次使用的时间限制如何,等等。

     

    而且,制定规则的过程,不能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决定,要让孩子也参与进来。

     

   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,对平等、公平的渴望非常强烈。

     

    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反问:为什么你们大人都可以每天玩手机,我就不能这样做?

     

    类似这种反问的背后,其实都反映了孩子对平等的追求。

     

    在制定规则、履行约定的过程中,既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参与感、责任感,家长们也可以借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。

     

    最重要的是,这份规则并不是仅仅针对孩子。

     

    孩子往往是有样学样,模仿能力极强。因此,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,首先自己要做到。

     

    如果自己找各种借口做不到,又如何有底气对孩子指手画脚,让孩子信服呢?

    2.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

     

    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的目标是:让孩子不玩手机。

     

    其实,当我们静下心来询问内心时,你会发现,不玩手机只是行为表象,我们更深层的需求是:希望孩子能有自我管理的能力。

     

    管理什么?其实主要是时间。

     

    试想,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时间,是不是我们就会觉得,玩不玩手机也没有那么大关系。

     

    可是,这种自觉性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具备的,往往需要父母加以引导,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练习。

     

    在玩手机这件事上,建议家长们把制定规则的主要权力交给孩子,把监督执行的权力留给自己。

     

    让孩子们来决定,他们怎么玩手机,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。

     

    对于太离谱的要求,我们当然可以提出调整的建议,但是要有明确的、使人信服的理由。

     

    允许孩子自己管理时间,是把本属于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,同时也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,提升自我效能感。

    3.调整对手机和游戏的看法

     

    首先,家长们需要明确一点:手机本身没有好坏,它只是一个工具。

     

    手机的出现,让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更多样,学习地点更自由,获取资源也更便捷。

     

    与其严令禁止,不如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看待手机的功能,合理地利用它。

     

    在心理学上,我们认为,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集中在某一个点上,就会忽略其他可能也非常重要的点。

     

    同理,如果孩子只关注用手机打游戏、刷视频,也许他们就会完全忽略手机还有更多更有意义的功能。

     

    改变孩子们对手机的单一用途,为孩子们挑选一些有趣的学习软件,引导他们用好手机,这是家长们可以去做的。

    其次,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,适当了解一些网络上的新兴事物。

     

    比如最近有哪个游戏比较火,哪个主播特别牛,哪部剧特别受学生欢迎等等。

     

    一方面,可以有意识地去和孩子探讨这些热门事物背后的问题,为什么它们会火,有什么设计元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……

     

    另一方面,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,与孩子产生共同话题。

     

    让这些信息成为我们与孩子之间情感联结的工具,何乐而不为?

     

  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同样也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。

     

    我们要始终坚信,给孩子的优质教育越多,高质量的陪伴越多,孩子们越能站在阳光里茁壮成长,穿越社会的层层诱惑和陷阱,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、正直的、内心丰富的人。

    好消息!扫码预约心理咨询,备注:公众号来访者,将免费赠送一次心理测评,并享受特惠价格哦~

    心理咨询